上海后花园论坛:外滩5号:“日犹式”建筑中的万国米其林聚集地

外滩5号:“日犹式”建筑中的万国米其林聚集地

昙花一现夏天,转瞬即逝,让我们继续步行到外滩,探究那些历史建筑的故事上海后花园论坛。

中山东一路(外滩) 5 号的日清大楼,曾经也被叫做“海运大楼”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它被称作“日犹式”建筑,融合着日本,西洋式,中式多种文化。如今的它是外滩的时尚中心,成为集世界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比如大众点评上超火的米其林餐厅–米氏西餐厅,海湾荟,九储堂,黄鱼馆 Jhouse等等,尤其是节假日预订可能需要提前半个月。如今的外滩5号日清大楼

然而在过去的历史中它的名字叫做“日清大楼”,很多人以为是我们熟悉的品牌“日清”,实际上,日清就是“日华”或“日中”,在19世纪的中国还属于清朝,所以当时“清”代表的就是中国,于是这座大楼的历史名字一直沿用到到现在。当时它的英文名字叫:The Nishin Navigation Company。20年代的“日清大楼”的旧照

历史演变:日资跨国殖民的理想国度

日清大楼不仅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兴衰,也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与发展。在1907年,由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的长江航运部分和日商大东汽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合资1200万日元另组一家实力较雄厚的轮船公司,因为也有少量中国股,便于取名为日清轮船株式会社(上海人称为日清洋行)。

1921 年,日清洋行决定在中山东一路 5 号新建大楼。(大型公司的建立,需要有新的气象以展现公司新的风采。但是,对建造外滩5号这样大型的建筑,即便像日清汽船株式会社这样的大公司,在资金运作上还是难免捉襟见肘。无奈在多方协调下,犹太人的资金在关键时刻助其一把力)。经过四年的精心建造,1925 年,这座 6 层大楼正式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相糅合,成为了外滩建筑中的独特存在。

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美篇-叶老头)

上海开埠后,外滩5号地块属于“长利洋行”,为一座二层的坡屋顶建筑,下图可看出,长利洋行相对左右建筑体量较小。外滩5号地块属于“长利洋行”的近景图

20世纪明信片上的 外滩3号有利大楼、外滩5号日清大楼,和外滩6号通商银行大楼(从左到右建筑的个头逐步减小,殖民国家最高,外来国家其次,中国最后)

建筑美学:“日犹式” 的独特魅力

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大楼高六层,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

由于建筑是东西不同国度出资建设,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由于出资商来自不同的两个国度,据说和原来的资金有明确的界限,双方采用了分层投资法,上三层为犹太资金,下三层及地下室由日资投入。

所以日方出资建设了三层以下(包括地下室),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风格比较明快,简洁,带着东方的韵味和细节。而犹太人出资建设了三层以上的部分(建筑师不得不满足开发商不同的需求),上层的欧洲风格更为浓郁,尤其是屋顶部分既有新古典和巴洛克的细节。所以。这座由德和洋行设计,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糅合,被人们称为“日犹式”建筑。

有关日本西洋文化冲击有代表性的电影比如宫崎骏的电影如《霍尔德移动城堡》《魔女宅急便》《红猪》等,宫崎骏出生前的日本是日式西洋风格正式盛行的时候,这种欧洲文化的传播不单单是在设计和表达上,更是融入到了人们的内心,当然于是在19世纪的上海也同样被印象着,上海人口中的“洋伞”“洋火”“四门汀”同样标志着欧洲文化的到来。在日本的动漫中经常可以看到意大利的白色红屋顶建筑,由其在《霍尔德移动城堡》一个幻想欧洲城市的其实代表着日本早期文化的一种符号。《霍尔德移动城堡》中的西洋建筑

同样的外滩5号内的房间比传统日式建筑格局稍大,日式各层房间高敞开阔,原来有两部电梯,另有木梯直通六楼而至平顶。上面三层装饰较讲究,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带有浓郁的犹太风格。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爱上海后花园。除部分门窗借用柱子体现变化外,基本上采用方形窗框。大门旁与三到五层的中部有爱奥尼克立柱。室内古典的西洋风格的楼梯入口大门上的回字装饰的铁艺(外滩建筑中把欧式古典的“螺旋纹”都改成中式的“回字纹”)外滩5号的建筑入口区域外滩5号的建筑入口

整幢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具有明显的古典三段式构图特征 。大楼外墙由花岗石面砖贴砌,坚固耐用,更增添了一份沉稳大气。其立面线条简洁清丽,给人一种细心到极致的观感。底层三段的装饰较为简明,门窗由拱券与方形交错组成,简洁而不失大方,体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雕刻有浮雕图案的窗框更是点睛之笔,5、6层间有较深的束腰线,束腰线下有齿形饰及浮雕图案。矩形窗和斜侧八字凸窗,2、3层中部有跳台式窗栏。一楼的日式简约风格建筑面向广东路上的华丽阳台

外滩5号的秘密:超出租界建设高度的“日清大楼”依旧被批准了,无人知晓原因。

1919年8月,工部局(相当现代的建设部)就收到外滩日清汽船会社的建造申请书。然而日清公司委托德和洋行设计后的建筑图纸超出了当时外滩租界限定的城市高度,当时外滩的限高是70英尺(相当于7-8层的居民楼),而“日清大楼”的设计图给到了87英尺(相当于22米高)超出了当时外滩租界英国人设定的限高。1924年的上海外滩照片,可以看到最右侧的“日清大楼”明显比其他建筑窄一圈,矮一圈

而且当时作为租界的外国人不允许其他国家资金的建筑,包括日本,犹太人独资的建筑超过欧洲人建筑高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平饭店与中国银行的世纪高度之争)然而当时的工部局工程师戈弗雷还是批准了大楼的建设。当时的上海工部局建筑(又名老市府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193号)

在日清大楼建设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到它的二至五层的高度都不如外滩其他建筑的层高,这些细节在实在不惹人注意,但是知道这段历史之后,再次观摩这栋建筑就别有另一番滋味。至于它的设计图示为何修改,当时独揽城市规划批准大全的戈弗雷为什么批准建设,这都是一个谜爱上海同城论坛。不过你如果好奇的话,可以深入了解下那段历史,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城市历史的印记

日本战败后,中国政府接管了该楼,并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开启了它新的历史篇章。

1949年后,此楼有很长一段时间归上海海运局使用,海运局下的子单位像海运报社等也在这里办公,楼内由两部电梯供上下客流,楼顶上拥有当时很少见的屋顶花园,是放眼浦江的绝好地方(如今进入了不少餐厅都被它的屋顶花园风景所震撼)。跟随习俗,也因此曾经叫了许多年“海运大楼”。80年代外滩5号的照片,建筑窗口上的遮雨棚在当时的上海单位是标配,每一层都作为了办公室。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满足业务需求,在大楼西部加建了一层作为海运局电台用房 。到了 90 年代,大楼底层借给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外滩支行使用。

时至今日—-如今的华丽变身,高端的美食汇据地–外滩5号

如今,日清大楼已华丽变身为外滩 5 号,成为了上海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又有“万国美食汇聚地”的美称。

大楼顶层的米氏西餐厅露台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打卡点之一。(澳洲人米歇尔·加娜特(Michelle Garnaut)1998年在上海开设)这里,拥有 270° 超大广角的视野 ,将魔都天际线尽收眼底。上海著名的米氏西餐厅(澳洲人米歇尔·加娜特(Michelle Garnaut)楼顶的网红打卡平台-可以俯瞰黄浦江

还有某些打出一家意大利主厨的豪言壮语:“我们只吃当季的食物,只吃我们为之流汗的食物。(来自外滩5号2楼:Atto Primo)在这家餐厅,靠窗的座位可以看到外滩和陆家嘴的景观。外滩5号内某中式餐厅的新中式食物带有外滩5号字样(bund five)的提拉米苏

位于外滩5号二楼的曾连续2年荣获中国餐厅周“最佳日本料理”瑠RYU”。餐厅环境也由香港设计师陈幼坚与日本国立博物馆灯光设计师川村和広联手打造。外滩餐厅的当红炸子鸡,它的室内有机会可以打卡。

外滩5号内-某海湾荟

外滩5号内,某餐厅荣获2023意大利IIDA国际设计大奖

外滩5号内-某中式黄鱼馆外滩5号内台湾某知名烤肉店

沿着外滩漫步,你可以欣赏到众多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和外滩五号一起携手共同构成了外滩独特的 “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五号顶上的绝妙空中花园(对面建筑是有利大厦)

读完文章之后你是不是对外滩五号更加有兴趣了呢?

如果你有时间也去外滩五号参观下别具一格的“日犹式“建筑,顺便找一家米其林餐厅品尝下历史的滋味,体验一天十里洋场里冒险家生活。

记得在文章最后留言,分享你对历史建筑,城市文化的感受。

上海龙凤419